《綱要》中提出教師必須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的角色與幼兒主動交往,必須“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工作”。這也是我作為一名幼兒教師一直追求并努力付諸教學實踐的。
在與孩子們相處時,我主動放下教師“居高臨下”的身份,積極參與孩子們的活動,真心想融入到幼兒群體中,這確實讓我收獲了許多快樂。但是,很多時候與孩子們玩著玩著,就自然而然地成為游戲的“主角”、活動的“主體”,這與我教學的本意背道而馳,心里積聚了很多困惑,但始終不得其法,直到一次意外的換位體驗深深地觸動了我,讓我豁然開朗。
時間:一次區(qū)域活動時
人物:我(教師)、參加“小舞臺”活動的6個孩子
“接下來一個節(jié)目——歡迎茹老師來為大家表演!”我正在“七彩小舞臺”聚精會神看節(jié)目時,忽然聽到主持人沁沁大聲報幕。倍感意外的我便在孩子們期待的目光中,半推半就地上了舞臺。
“我表演什么節(jié)目呢?”一時之間我有點手足無措,望著一雙雙干凈又充滿期望的眼睛,心里的一絲慌亂肯定被孩子們捕捉到了。“茹老師,你還沒有準備好嗎?你還穿著棉鞋呢。”玲玲的一句話引得大家哈哈大笑,此時我竟然漲紅了臉,平時在孩子們面前表現(xiàn)出的冷靜、沉著、落落大方蕩然無存。
“沒關系,茹老師你跳一個舞吧。”“好呀,謝謝你。”我猛得醒悟過來,馬上調整好自己,同時也想起之前為孩子們準備的歌曲《好日子》,趕緊找出磁帶,我隨著《好日子》的歌聲,表演了一段彩帶舞。雖然我的動作沒那么流暢自如,但孩子們卻看得非常認真,表演完后還給了我熱烈的掌聲。
這次“意外”,讓我感思良久,也讓我收獲巨大。
首先,它讓我真正體驗了一次孩子們的表演區(qū)活動的感覺。在毫無準備或準備不全的情況下被稀里糊涂推上舞臺接受眾多目光的“拷問”,實在是令人心驚的體驗。如果碰上觀眾不諒解,可能還會很尷尬,也許還會在心里留下恐懼的陰影。我尚且如此,沒有什么臨場經驗的孩子們就更別說了。想起我以前讓孩子們上舞臺表演時,往往會有孩子怯場的情況發(fā)生,有的孩子表演到一半竟然逃下來,我雖然多次鼓勵,但效果不佳,在活動小結時,我還曾將這些行為當作不足之處提出來以示警戒,想想這其實是我在無形當中又端出了老師的架子進行嚴正的“威嚇”。經過這次活動,我明白在沒有準備好的狀況下,孩子們上臺表演會特別緊張,上臺前的準備是相當重要的。
其次,我對合理設置區(qū)域環(huán)境有了更具體的認識。我對“七彩小舞臺”進行了重新規(guī)劃,將區(qū)域一分為二,辟出一個“化妝間”。這樣做,第一,可使小演員有了裝扮自已的空間,保持了一定的神秘感與新鮮感;第二,象模象樣的舞臺入場方式,更容易使小演員們進入表演的角色中,當然也更能激發(fā)了他們的表演欲望;第三,也能讓他們在上臺之前可以想一想并理一理接下來要做的事,以便將自己表演的狀態(tài)調整到最佳。
再次,我對《綱要》的理念進行了再次研讀,也對自己在教學中的實際行為進行深刻反省,并聯(lián)系教學中如影隨形的困惑——教師“自然而然地”成為游戲的“主角”、活動的“主體”,終于明白問題的癥結所在:我在潛意識里始終以成人和教師的“高姿態(tài)”干預孩子的游戲與學習,所謂的“平等”“平視”一直都是我的一廂情愿,因為我并沒有真正地站在孩子們的角度,設身處地為他們考慮。這一次的“換位體驗”讓我受益匪淺,事后也引發(fā)了我進一步的思考:以前我們碰到的一些困惑是不是也可以用“換位思考”來解決呢?
?。ㄒ唬┘偃缥沂呛⒆?/p>
之后,在與孩子們的相處中,我常常提醒自己,如果我是孩子,我會怎么想、怎么做,盡量讓這種思維形成一種習慣。同時,我也常常主動走到孩子們中間,努力嘗試以孩子的視角來看待事物,來了解事物。比如在集體活動中,坐在最后面和最旁邊的孩子常常會不知不覺地站起來,他們因此沒少受責備。通過換位思考,我會較多地與孩子進行目光交流,還會主動問:“你們看得見嗎?”
又如在進餐過程中,總是會有一些偏食的孩子讓人感到頭痛。記得曾經有一個叫燁燁的小朋友特別挑食,一次午餐時,香香的飯配上西紅柿炒蛋,大家都滋滋有味地吃起來,可燁燁卻看著雞蛋發(fā)愣。于是,我對他說:“燁燁,要不我們這樣,你能吃多少就吃多少吧。”他聽了我的話馬上點點頭,拿起筷子吃起來,一會兒就吃下了半碗飯菜,還一邊吃一邊瞄我一眼,我也高興地拍拍他的肩。在這件事中,我也進行了“換位體驗”:如果是我不想吃的飯菜,硬是要吃滿滿的一碗,我會什么感受?由此,我醒悟到:孩子不吃飯其實是有他的想法和原因的。滿滿一碗飯對他是個心理負擔,而我在換位思考后主動給他一個選擇,讓他有臺階可下,既照顧了他的自尊,也減輕了他的心理負擔,于是他就能愉快而輕松地進餐了。
這件事讓我意識到:每個孩子有他內心的想法和需求,而有些想法他還不善于用語言表達,只好借助于行為表現(xiàn)出來。即使是外顯的行為,每個孩子還會有多種不同的表現(xiàn)方式,而且在每個孩子的行為表現(xiàn)背后還有成人所不可理解的心結。如果在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中我們能多站在孩子的立場想一想,采取一些他們能接受的方法,來進行教育和引導,一定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ǘ┘偃缥沂羌议L
在與家長關系的處理上,我發(fā)現(xiàn)“換位體驗”也能起到不錯的潤滑劑的作用。我們常常會碰這樣的家長:會因為孩子在園里的一點點表現(xiàn)忐忑再三,追問不停,或因孩子之間的一點小磨擦小磕碰喋喋不休,爭論不止。這時候我們可能會感到一絲不耐煩,但是如果將心比心,設身處地去體會孩子父母當時的心情,通過“換位”去了解他們的想法,去體驗他們的感受,這時我們也許就不會認為是“小磨擦”或是“沒什么大不了的事”,也不會感到厭煩,而會本著解決問題的真誠之心友善、耐心地去對待,去處理,畢竟大家的出發(fā)點都是為了孩子,如果教師與家長能“強強聯(lián)手”,很多問題都將“不是問題”,或者再棘手的問題也能在和諧愉快的氛圍中迎刃而解了。
為此,在家長工作中,我給自己做了一個定位,就是站在家長的角度上,以家長的眼光去看待家長工作。先理解家長,了解他們對孩子的期望、對孩子性格的看法、對班級工作的想法及建議,知道他們想從老師處得到怎樣的幫助,才能取得家長們的理解、支持與配合。去年的新年聯(lián)歡會活動,充分證明了這一定位的正確性。新年聯(lián)歡會是我們幼兒園成立以來首次舉辦的一個大型的活動,如果不能取得家長的幫助,活動的開展將會是艱難的。在前期工作中,我們進行了大量的宣傳和解說,讓家長了解開展活動的目的和活動所具有的意義,并能理解我們教師安排活動的良苦用心。果然,有一部分家長由先前的質疑或疏離慢慢轉變?yōu)槔斫馀c支持,甚至有些家長身體力行,熱心參與一些環(huán)節(jié),為活動提供幫助。在活動進行前,我們也主動聯(lián)系一些時間安排較緊湊,有可能不能參加聯(lián)歡會的家長,和他們共同商討解決問題的方案,盡量減少他們的遺憾。為了能使活動順利進行,我們還進行了幾次彩排,彌補了計劃中所未曾想到的不足。經過這次聯(lián)歡會,我們和家長的關系更密切了,家長們對班級工作的配合也更主動了。
?。ㄈ┘偃缥沂峭?/p>
現(xiàn)在的孩子都是大人們手心里的寶,被大人們寵著、保護著,非常容易以自我為中心,習慣了被愛,不懂得付出;習慣了獨享,不習慣分享,甚至會是自私的表現(xiàn),所以在同伴之間常會有爭搶的事件發(fā)生。如果直接批評效果顯然不理想,所以我也嘗試著站在孩子同伴的立場思考問題,引導孩子們之間的相互“換位”,讓他們能懂得體諒,學會分享。
有一個叫張靜的小朋友,總是喜歡玩同伴的玩具,又不肯把自己的玩具給別人玩,當同伴不肯的時候就會去搶奪,或是哭鬧,所以她在同伴中很沒人緣。有一次自由活動的時候,張靜小朋友正在玩娃娃家的玩具,忽然看到旁邊的劉蘭小朋友在玩“小魔仙”的玩具“巴拉拉魔棒”,就跑了過去,對劉蘭說:“我想玩你的巴拉拉魔棒。”劉蘭說:“不好,我還要玩呢。”張靜二話不說,就去搶劉蘭手中的玩具,兩人就這樣吵了起來。我趕緊走過去,阻止了她們,了解了情況以后,我把張靜叫到了一邊,問她:“如果是你最喜歡的玩具被劉蘭搶去,你心里會怎么樣?會不會難過?”張靜點點頭。我接著問她:“那么你剛才這樣做劉蘭心里會怎么樣?你現(xiàn)在該怎么做呢?”張靜很小聲地說:“我要跟她說聲對不起。”我又把劉蘭叫到一邊,親切地問她:“如果小朋友在玩你非常喜歡的玩具,而她又不給你玩,你會不會難過?”劉蘭點點頭。我又問:“如果小朋友愿意給你玩玩具,你會怎么樣?”劉蘭很開心地說:“我會很高興,我會和她做好朋友!”我笑著說:“你看,張靜她想玩你的玩具,方法是有點野蠻,她也意識到自己做得不對了,如果你能大方些,說不定你們能成為好朋友了呢!”劉蘭懂事地點點頭。于是,我把她們的手拉到一起,張靜真誠地向劉蘭道歉,劉蘭靦腆地說了聲“沒關系”,兩人就開心地玩在了一起。
經過一段時間的家園配合,張靜果然變得不那么自私,心中有他人了。讓一向以自我為中心的幼兒學會換位思考,讓他們也能體會一下其他小朋友的想法,可以避免很多矛盾的產生,小朋友們之間關系更友好了。
做孩子,讓我擁有寬容;做家長,讓我學會理解;做朋友,讓我體悟分享??傊?ldquo;換位”是溝通教師與孩子們內心世界的一座橋梁,也是聯(lián)系“家”“校”的紐帶,讓孩子們擁有快樂、平等空間的法寶,更是在孩子與孩子之間播撒真善美的有效手段。在與孩子們的相處過程中,若時時有“換位”相伴,相信定能走進孩子們的童心世界,為完善他們的獨立人格打下堅實的基礎,而奏響幼兒教育的和諧之音將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