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聽話”的孩子

  交流能力是所有基本能力的根源。大部分人認為,交流能力只是單純有著好口才的能力。其實不然,交流能力不是單純的說話,而是溝通與交流的結(jié)合。

  “要乖乖聽老師的話!”

  這恐怕是每天早上媽媽們送孩子上學時,最常說的一句話。意思是要孩子上課時不可以喧鬧,要聽老師的話,努力用功。

  不過,我很擔心的是,這句“要乖乖聽老師的話”,是不是會把我們的孩子變成一個被動的小孩?

  我想大部分的媽媽都不會懷疑這句話會有什么問題。當然,這句話可以說是沒有大問題,不過,它就正好反映了中國教育的價值觀。

  單項教育vs多向教育

  中國的教育和美國的教育,最大的差異是什么呢?我想應該有很多不同之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國是“聽的教育”,美國是“說的教育”。

  如果中國的教育是單純的“要乖乖地聽老師的話”的聽式教育,美國的教育就是提問、發(fā)表以及討論等的說式教育。聽式教育是老師以注入式方法教導孩子的單方向教育,說式教育是老師與學生之間由討論所形成的雙向、多向教育。那么,單項教育和多向教育的差異點在哪里呢?

  只要接受過注入式單向教育的孩子,比起接受多向教育的孩子,不但在交流能力上比別人差,甚至在思考能力、討論能力、理解能力等這些基礎能力上,都非常落后。

  我之前在某地教導孩子時發(fā)生過這樣一件事,我的教學方法不是老師一人從頭講到尾,而是讓學生一起參與,其中之一就是讓學生發(fā)表意見與參與討論。但是剛開始時,課程進行得并不順利。參與的孩子都沒什么信心,不過是將事先寫好的原稿念出來而已。而聽的學生不用說討論,個個都在想其他事,根本不專心。

  這不是因為孩子們個性內(nèi)向所致,與朋友在一起時那么喜歡講話的孩子,到了上課時間要他參與討論時,怎么會馬上就變成了一個啞巴?我觀察了幾個月之后,得到的結(jié)論是,孩子們不具備交流的能力。在家里,不曾有過真正的交流;在學校,從小接受的便是單向教育,因此沒有機會學習到溝通的方法。

  我花了很長時間才讓所有的孩子慢慢接受我的教育方法,而隨著課程的推進,效果也開始變得明顯。另外,讓我驚訝的是,在改變上課方式之后,孩子們甚至連生活態(tài)度都變得積極了。平常交流時不開口的孩子,逐漸還會開玩笑,還會主動與我談及自己的憂慮等。

  孩子通過對話所獲得的

  中國的教育體制,往往造成家長毫不顧忌孩子的意見,只要求他們拼命追趕學業(yè)的情況。可是,更讓我憂心的是,甚至在家里孩子們都無法擁有雙向健全的溝通。

  當然,有很多媽媽會認為,交流能力可以以后再學習,現(xiàn)在真正重要的是學校的學業(yè)。不過,我敢斷言,比學校課程更重要的,就是交流能力的學習。

  二十一世紀是溝通和交流的時代,這是每個人都知道的事實。為了將不斷涌出的信息情報有效地用有并吸收掌握,就要擁有基本的交流能力。

  此外,如果我們已經(jīng)預測到我們的孩子要生活的未來社會是由比現(xiàn)在更多的信息以及知識所形成的,那如此腔調(diào)交流能力的重要性也不為過了。但是,我想再補充一點——我們不但不能忽略交流能力本身的重要性,在培養(yǎng)交流能力的過程中,還要注意孩子們將要做如何發(fā)展這一點。

  總之,交流能力是所有基本能力的根源。大部分人認為,交流能力只是單純有著好口才的能力。其實不然,交流能力不是單純的說話,而是溝通與交流的結(jié)合。

  溝通的基本是聽與說,不過,這里面還包括一種,那就是通過提出想法與意見,創(chuàng)造出第三種見解。因此,像這樣的溝通交流過程,是要積累理論能力、思考能力、推理能力、理解能力等各種綜合能力的。

  試想,為了交流,我們就必須要把自己的主張整理的具有條理與邏輯。在這個過程中,理論能力就會自然提升。此外,聆聽他人的意見并進行整理,會產(chǎn)生理解能力。為了把它們用語言表達清楚,在更勝一層思考的過程中,還會讓思考能力增強。不僅如此,把自己的意見與他人意見相結(jié)合,創(chuàng)造出新的意見時,其推理能力就會自然提升。

  當然,這些能力并不是可以用刀子來切割分配的,所有的基本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得到提升的,而是要通過持續(xù)地反復練習逐漸上升,并融入自己的心理與生活之中。

育兒網(wǎng)廣播

《母嬰世界》雜志介紹

《母嬰世界》專為0-3歲寶寶而定制的早教家庭讀本,將致力打造成為全國最具專業(yè)權(quán)威性的嬰幼兒時尚雜志。2009年11月全新改版,資訊更豐富、版面更新穎、圖文并茂、可讀性強。每期除了深入一個主題作全方位探討外,主推欄目還包括“寶貝計劃”、“寶寶食譜”、“孕產(chǎn)課堂”、“媽咪支招”、“大齡媽媽小小兒”、“美麗媽咪”、“多元智能”、“親子美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