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媽媽會影響女兒的心理嗎

  “盡管我能客觀地說:我的長相還不錯,我很容易跟人相處,但是在我的內心深處,仍然有一個聲音說:你不好,你沒有什么用處。”
  “我總覺得我婚姻的失敗是我的過錯,因為我不是一個好妻子。”
  “離婚后,我常常想,我是不是就是沒資格得到一個好的婚姻,我常常問朋友:是不是離婚了女人就貶值了。”
  “當他移情別戀的時候,我想,是我不夠好,不夠優(yōu)秀,他才會離我而去”
  “我害怕建立親密關系,我害怕這樣我會失去自我。”

  上面的這些表述,出自一些患有抑郁癥的女性之口,抑郁癥是一種復雜的、多方面的疾病,心理學界一致認為,重癥抑郁j 由生物學和心理社會因素的交互作用的結果,而非單一病因所致。盡管不是所有女性都患有抑郁癥,但是幾乎所有女性都體驗過抑郁的感覺:沮喪、無力感、無價值感和絕望。特別設計

  女性患抑郁癥的可能是男性的3倍
  抑郁和悲傷是相似的,因為,這兩者的失落感和傷心控制了人的感情。不過,抑郁的特點是自尊心的降低,與一些影響思維、睡眠、食欲、精力和行為的特定癥狀構成的綜合征。

  對于抑郁,女性和男性有不同類型的失落感。大部分女性常常因為親密關系破裂或出現(xiàn)危機而感到消沉,而男人是因為失去理想、對成功追求的目標而抑郁。心理學臨床普遍認為性別間失落感的差異,說明女性更依賴于與他人的關系,更難取得個體獨立和自立。
  在不幸的婚姻中,女性患抑郁癥的可能性比男性高3倍,有不幸婚姻經(jīng)歷的女性有一半患抑郁癥。在幸?;橐鲋?,抑郁癥發(fā)病率非常低。如果抑郁癥源自女性對婚姻的過分依賴,那么這些關系的喪失導致了抑郁癥,并且寡婦比鰥夫更容易患抑郁癥。美國心理學家RADLOFF在1980年流行病學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喪偶的人中,男人比女人更易患抑郁癥;但在已婚、離婚或者分居的情況下,女性則比男性更易患抑郁癥。

  “好女人”更容易患抑郁癥
  從一開始,父母傾向于對男孩和女孩有不同的反應:父母阻止男孩依戀需要的表達,迫使他們獨立,但允許女孩要求親密、承諾和支持。最終,男孩變得富  有獨立性、冒險精神和成就感,女孩則更加忍耐、富有養(yǎng)育的責任感。

  大量研究顯示,男性比女性更具有以活動為中心的關系,而女性比男性更易維持親密的感情關系。傳統(tǒng)文化中,女性更容易被定義為犧牲者和順從者,文化對女人的要求是“用犧牲自我來表達對男人的支持”,而一部分女人和一些虐待自己的男人結婚,因為“他太可憐了,如果我不對他好,就沒有人對他好了”,施虐和受虐往往是相對應的關系,受虐的女人很容易患上抑郁癥。
  因此,一個善良的、處處為他人著想的、忽略自己內心感受的“好女人”患上抑郁癥的可能性更高,而那些文化中定義的“壞女人”,往往更注重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更多關注自己的快樂與享受,遇到不滿也更容易發(fā)泄出來,因此患上抑郁癥的可能性反而降低了。
通常女性努力通過對話消除自我與他人之間的隔閡。如果對方總是無反應,女性無法從對方得到感情,會增加其對依戀的不安全感,也使她更加生氣,依附行為更迫切,但卻進一步趕走了對方。他離她越遠,她就變得越氣憤和焦急,就會依附得更緊,她對關系感到不安,就會變得更加不自立,更加看不起自己。

  抑郁的女性往往受到自己母親的影響
  抑郁的女性在童年時,往往有不安全感和被拋棄感,而她們的母親處理感情關系的方式,也會給她帶來巨大的影響。當成人的依戀關系反映了親子關系中的不平等時,女性會體驗無力和無助的情感,像童年時感受到的恐懼,包括害怕被拋棄一樣。

  除了熟悉的怕被人拋棄的恐懼外,女性還感受到無名的焦慮,而這種焦慮來自對自我的遺棄。女性通過取悅自己認為重要的人來抵消這些恐懼,而這種需要取悅別人的情形使女性覺得感情依賴,女性健康的依戀需求(希望去愛和被愛)變形為依賴(幫助—取悅—順從),實際上是在不平等的兩性親密關系中,由一代代的女性演變出的生存策略。抑郁女性往往從母親那里知道,在婚姻中不要直接與他人的差異產生沖突。
  32歲的徐娜,在兩年前患上抑郁癥,她有一個7歲的女兒。徐娜在離婚前受到老公的虐待,她說她從不花時間自我享受,如畫畫、看電影等,“因為他不希望我這樣。我爸爸也不希望我媽媽這樣,當她出去與朋友打麻將回家后,趕緊換上在家干活時穿的衣服,這樣,爸爸就不會認為她出去過”。
  徐娜說,她如何不通過與老公直接交鋒而解決長期的沖突:“我老公說,不要去扎耳朵眼,最后我還是扎了,但是我等了很多年,因為他是不會同意的”。
  徐娜明白這種方式對女兒的影響:“我知道,我也在教女兒間接地這樣做,而不是直接的反抗,讓女兒知道發(fā)生了什么”。但實際上,女兒所學到的是“繼續(xù)”嗎?女兒看到的,除了丈夫對妻子有權威性外,他還有權告訴她,如何對待她的身體;女兒從母親身上學到避免直接沖突的必要性,得知公開沖突會帶來分離的威脅,知道假裝服從,實際上比說出自己的想法更有效。
  因此,一個女孩很早就學會去創(chuàng)造隨和的外表,允許自己有不真實的親密感。這些相互作用的模式在一代代人之間產生,使男人在親密關系中有特權感,而女人在表達她們的需要時遇到困難。

  抑郁的母親往往造就抑郁的女兒
  很多抑郁女性描述了她們在童年的時候,受的教育一直都是如何對男性需求做出預測和反應,然后她們就會用相似的人際模式來教育自己的女兒。母親們如何對待女兒和她的丈夫及其他男性,女兒就會觀察并內化她的方法。

  大部分的女兒會注意到,她們的母親在對待男性世界與對待女性世界的不同。若是母親與父親的關系不平等,女兒便開始認識到她母親經(jīng)常服從父親的  需求。通過類似這樣的行為,母親其實是在指導女兒,如何生活在父親主宰的世界里并得到認同和愛護:男性更為權威,取悅他們,以他們的需求為先,接受他們的價值觀。成長中的女兒就會承認這樣一個事實:女性的權力無論是在表面上,還是深層次上,都會被男性權力所控制和取代。
  盡管女兒們似乎拒絕她們常從父母那里學到的而自己又不喜歡的東西,但這些已經(jīng)深深地扎根于她們的內心深處。當母親開始注意到的時候,女孩已經(jīng)長期模仿,并且成了個性中不可缺的一部分。成年之后,如果女性把愛護別人和自我犧牲等同起來,她就特別容易患上抑郁癥。

  抑郁母親更容易把不滿發(fā)泄在孩子身上
  心理專家曾將患抑郁癥的女性和未患抑郁癥的女性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抑郁癥的女性比未患的女性對別人懷有更多的敵意,而寶貝大多是敵意的發(fā)泄對象。

  研究表明,女性抑郁中增強的不滿情緒常常偏離丈夫、情人等關系,而轉向了寶貝。抑郁母親與寶貝間的相互作用帶有破碎、缺乏熱情、不友善、對寶貝需要愛的表示無動于衷的特征。
  為什么寶貝成為敵意情緒的對象?甚至這種情況比在丈夫身上體現(xiàn)得更明顯?臨床資料表明,很多時候,抑郁女性并不向丈夫表達不滿,因為她認為還需要丈夫的感情支持,雖然她們很生氣,但由于害怕產生不良后果而不敢表達。但是,她們不害怕對寶貝產生的后果,因此寶貝成了自己向配偶表達不出的氣憤的錯誤對象。
  而一些抑郁的母親,期望女兒能滿足自己的感情需要,期望女兒給自己生活的勇氣,因此對女兒寄予過高的期望,并且向女兒提出要求,從而給女兒過大的心理壓力。女兒因為對媽媽的愛而拼命努力,最終容易造成壓抑內向的個性;另一部分女兒,由于叛逆而渴望過早獨立生活,因而容易早戀,或是過早陷入一個不成熟的婚姻。

  最重要的是“求救”和“自救”意識
  當強烈感到需要愛、支持時,并認識到?jīng)]有人會給她時,抑郁女性會生自己的氣,自責自己,進一步陷入無望和因生氣而產生的自責中。

  抑郁女性在不幸福的關系中喪失自我的體驗,試圖通過改變自己去滿足所愛的男人的需要來建立親密關系,但這種“我自己處于微不足道的地位”的改變導致的不是真正親密的感情,而是自我價值的貶低。
  心理學研究表明,抑郁癥產生于無能力與所愛的人建立或保持有幫助的、真正的關系。支持及親密對女性抵御抑郁非常重要的?;家钟舭Y的女性過分依賴認同感和自尊間的聯(lián)系,她們最需要的是發(fā)展更多的自主和自立。
  因此,一個抑郁女性,如果要想女兒不重復自己的模式,就要發(fā)展出自己獨立的內心世界,為自己尋找支持系統(tǒng),用實際行動告訴女兒,沒有必要假裝順從,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過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一個曾經(jīng)受到抑郁母親影響的女兒也要明白,母親的順從和犧牲是不健康的,是在維持一個假象,自己要想避免母親的不利影響,就不能像母親一樣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
  當然,僅僅明白這個道理是不夠的,還需要付諸實踐,而抑郁女性最重要的,是“自救”和“求救”的意識。當自己陷入抑郁的時候,需要有意識地尋求心理專業(yè)人士的支持,也需要尋求親友的支持。只要有“求救”和“自救”意識,并付出行動,抑郁的程度都會得到減輕,甚至消失。

育兒網(wǎng)廣播

《媽咪寶貝》雜志介紹

《媽咪寶貝》:準媽咪和0-3歲寶貝家庭 身邊最貼心的孕?產?育?教專家由近百位國內頂級專家指導的孕產育教專業(yè)雜志,是母嬰傳媒的領導者!肩負倡導科學育兒理念和全面提升中國家庭健康素質的使命,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致力于孕、產、育、教領域的科學知識普及,提供專業(yè)、權威、全面的知識及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