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是一門科學,是一種教學藝術,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好的提問能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發(fā)揮幼兒的思維、想象、創(chuàng)造力。“問題提的好,好象一顆石子投入平靜的水面,能激起幼兒思維的浪花”。
一、提高問題的認知層次
低認知層次問題引起的是初級的心理活動和認知過程,如:回憶已知的知識、很容易判斷正誤的答案。高認知層次的提問引起的是幼兒的高級思維過程。在回答這類問題時,幼兒需要超越感知所給予的信息或回憶性知識,通過比較、對照、應用、分析、綜合或評價等高級思維活動。例如:在《尾巴妙用多》的活動中,孩子們在幫動物配上自己的尾巴后,我問:“這些動物的尾巴有什么用?”“如果他們沒了尾巴會怎樣?”等問題,讓幼兒通過比較、應用和想象,獲得了有關于尾巴的相關經(jīng)驗。因此,在幼兒最近發(fā)展區(qū)內,教師適當提高問題的認知層次,增加高認知層次問題的數(shù)量,有助于促進幼兒思維的發(fā)展。
良好的提問技巧,應該包含各認知層次的問題。提高問題的認知層次并不等于否定低認知層次的問題的作用。事實上,在提出高認知層次的問題之前,往往需要通過一些低層次認知的問題擴充幼兒的知識廣度,使幼兒具備解決認知程度復雜的問題時所需要的相關知識。比如:在故事教學中,給故事取名字,這是一個高認知層次的問題,它需要幼兒依據(jù)教師低認知層次問題的提示,回憶故事情節(jié),在此基礎上分析核心內容,概括、創(chuàng)造、想象才能回答。
二、根據(jù)需要使用不同類型的問題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根據(jù)教學內容、幼兒已有知識經(jīng)驗及應答反應,設計并恰當?shù)卮钆洹⑹褂貌煌愋偷膯栴},才能使整個教學活動更符合幼兒認知水平,并進一步促進幼兒認知的發(fā)展。例如:在《小兔乖乖》的活動中,當多媒體電腦上出現(xiàn)了各種動物尾巴時,我問:“這是誰的尾巴?為什么?”在出現(xiàn)下一動物形象前,我又問“你猜猜還會有誰來?”抓住作品中有利于幼兒想象的因素,對幼兒提出問題,引導幼兒積極思考、擴散想象,讓幼兒暫時擺脫文學作品原有的情節(jié)束縛,按照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和合理想象,多角度地回答問題,有利于提高幼兒思維的流暢性、敏捷性、靈活性,充分發(fā)揮教材的功能,促進幼兒個性化地發(fā)展。這是引發(fā)多角度回答的提問。
為了幫助幼兒正確理解真、善、美或假、惡、丑的形象,啟發(fā)幼兒把自己假想成作品中的人物,用換位思考的方式去體驗角色的行為及其心理過程,有利于幼兒自主理解作品、掌握作品。我問幼兒:“小兔子,你們想什么辦法趕走狐貍?”這一問題使幼兒馬上進入角色,思維頓時活躍起來,有的說“用石頭砸他”,有的說:“用開水燙他”等等,充分調動了幼兒的學習主動性。這是啟發(fā)性提問。
在欣賞詩歌《春風》時,我問:“春風吹來了,我們周圍的環(huán)境發(fā)生了什么變化?”,課堂陷入靜默狀態(tài)。我趕緊換了一種提問方式,即把問題具體化,縮小化,問:“春天到了,柳樹有什么變化?”“桃樹、小草有什么變化?”“小朋友的穿著打扮有什么不一樣了?”……這下,教室里馬上活躍起來,大家說出了許多春天的變化。這是連鎖性提問,把一個難度較大的問題分為若干小問題,有淺入深逐步追問,讓幼兒了解問題的構成,找到最終答案。
再例如:在《尾巴妙用多》的活動中,我問:“如果給小動物換尾巴,你想幫哪一種小動物換尾巴?為什么?”我的本意是想發(fā)散幼兒的思維,但由于對小班幼兒來說問題過難,孩子們都說“不能換尾巴”,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防止所提的問題含糊不清,過難、過偏或過于簡單;要做到"問"而生"思","答"有所"得",收到啟發(fā)幼兒思考,開拓幼兒思路,發(fā)展聯(lián)想的效果。
三、突出重點,并給予適宜的候答時間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提出的問題有的是核心問題,有的不是。重點問題往往起著使教學活動達到高潮,使幼兒的學習探究活動得到最大限度拓展的作用,并能解決問題,使幼兒的認識過程有可能發(fā)生質的飛躍。因此,教師要思考并努力在教學中突出重點問題。為此,教師要善于分析和挖掘教學內容中對幼兒的發(fā)展最具價值的內容,設計好重點問題,并保證給予幼兒應答的時間,不要急于告知答案,增強提問效果。例如:在韻律活動創(chuàng)編動作中,我問:“春天里小鳥飛來了,他們看到老朋友大樹會怎樣呢?”,有的幼兒說:“大樹會搖著樹枝歡迎小鳥”,“小鳥會唱歌給大樹聽”,“小鳥會幫大樹捉蟲”……幼兒為了答問而積極運用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通過分析、綜合,尋找答案。這個提問為幼兒的動作創(chuàng)編打下了基礎。當有幼兒答對時,如果教師立即予以肯定性表態(tài),那么其他還在思考的孩子就會“共享”這個答案而放棄努力。因此,教師適當延長候答時間,有利于幼兒思考和組織回答內容,增強提問效果,尤其是認知水平較高的問題,更是如此。
四、教師應注重發(fā)展應答技巧
對于幼兒的回答教師采用兩種方式處理:應答和不回應。應答是教師對幼兒回答的一種處理。提問本身是一個師生互動的過程:教師提問——幼兒回答——教師反饋,教師的應答恰恰是反映教師與幼兒之間互動的指標之一。我們教師常犯的錯誤是習慣性重復問題和問題的回答。這種不良習慣把幼兒訓練為只會抓住"重復"問題而不去認真地或直觀地注意問題的初次出現(xiàn)。如何接住幼兒拋過來的球?教師如何根據(jù)幼兒的回答提升幼兒經(jīng)驗?我認為:
1、教師可以根據(jù)幼兒的回答,進一步提出一些具有探究性的問題。如:為什么?你為什么這樣認為?,引起幼兒更高層次的認知加工過程。例如:教師問:“夏天有哪些使自己涼快的方法?”有幼兒答:“心靜自然涼”,教師一愣后應答:“哦”后,即轉問其他幼兒。教師為了完成預定的上課進程,控制問題的答案。結果是在課堂上只能聽到教師的觀點,而不是幼兒的觀點,幼兒也不知道自己的回答是對還是錯。這樣會貶低幼兒的價值,挫傷幼兒的積極性,同時也把課堂提問變成了教師控制課堂討論的工具。如果教師此時及時接住幼兒拋過來的球,進一步提問:“什么叫心靜自然涼”的話,我想教學效果會更好。
2、通過追問,使幼兒進一步闡述自己的觀點,從而修正、補充不正確、無完善的答案。如:你說的是……這個意思嗎?
3、教師還可以對幼兒的回答進行概括、匯總,使幼兒獲得的已有經(jīng)驗得到整理、提升和系統(tǒng)化,并可用其作為教學資源,使每一位幼兒都能從同伴的回答中獲得經(jīng)驗分享,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例如:在游戲分享活動中,扮演醫(yī)生的幼兒給病人包扎傷口上夾板后,教師問:“你為什么給他上夾板?”幼兒回答:“這樣可以讓他的骨頭長好?”教師繼續(xù)追問:“那么回家后要注意什么?”幼兒答:“別洗澡”,“為什么?”,答:“因為傷口不能進水,防止發(fā)炎”,這一系列的問題,使每一位幼兒都能從同伴的回答中獲得經(jīng)驗分享,相信在下次醫(yī)生游戲中,孩子們會把學到的經(jīng)驗,融入到游戲中,并不斷積累相關經(jīng)驗。
提問技能的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只要在日常教學中不斷地自己的教育行為和教育觀念進行反思、分析,教師的提問技能就能不斷的進步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