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消化器官的特點
人體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管、胃及腸道等,是咀嚼、消化食物及吸收營養(yǎng)的地方。小兒生后3—4個月,位于口腔內(nèi)的唾液腺逐漸發(fā)育成熟,淀粉酶的含量和活性有所增加,因此要在3個月后添加碳水化合物食物。嬰兒在4—6個月萌發(fā)乳牙,于6—7個月時可添加固體食物如餅干、烤饅頭片等,以促進牙齒和咀嚼肌的發(fā)育。2歲后長出乳牙20個。嬰兒胃呈水平位,且賁門(入口)括約肌較松馳,于哺喂后常易溢奶或
嘔吐,因而喂奶后應豎著抱起,拍拍后背,使其打嗝,以便將胃內(nèi)空氣排出。
幼兒的胃腸管壁較薄,彈性組織發(fā)育差,蠕動能力也弱、食物通過比成人慢。胃的容積雖已超過了300毫升,但胃液酸度低,消化能力弱,因此要定時、定量地進食,兩餐之間隔3.5—4小時合適。經(jīng)常吃零食或暴飲暴食都卻影響幼兒胃的正常功能。幼兒腸蠕動能力差,食物通過慢,為了加強腸蠕動,防止
便秘,應經(jīng)常給小兒吃些含果膠和粗纖維的食物,如水果、蔬菜,以及小米、玉米面等粗糧。此外,小兒消化腺體的分泌還受精神與情緒的影響,因此,要創(chuàng)造安靜、愉快、清潔的進餐環(huán)境,讓孩子高高興興地進餐,以利于消化與吸收。
據(jù)生理學家研究,1歲幼兒的胃容量約200—300毫升,個體之間略有差異。每天進餐次數(shù)可為4—5次。為了達到能讓幼兒將以上列舉的食物吃下去的目的,要注意食物的調(diào)配,如早餐除喝奶外要配上一些饅頭、面包等干食,容積不大,但可提高熱量。中午要吃肉、雞蛋、魚及蔬菜類,主食可做成軟米飯。而且為了保障胃及腸有一定的消化及吸收的時間,每次進餐間隔不少于3.5—4小時。因此不加節(jié)制的零食對幼兒是不利。在烹調(diào)蔬菜時,可用植物油如豆油、花生油、菜子油、芝麻油等。一方面植物油能提供小兒需要的脂肪酸,,提高熱能供給;另一方面能使蔬菜味道香美,引起食欲。
還有疑問嗎?請留下您的問題,15分鐘內(nèi)回答您!
(責編:jian????來源:育兒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