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熊孩子”一詞甚是流行,成了對調皮、不懂禮貌和不規(guī)矩、惹人討厭的孩子的統(tǒng)稱。孩子只有懂規(guī)矩,才會守規(guī)矩。為了讓自己的寶寶不成為“熊孩子”,父母要給他們設定一個界限,這個界限給孩子一個明確的信號,讓他知道進退。
規(guī)矩固然重要,但決不能超越孩子的年齡。因為寶貝此時還不具備控制自己行為和情緒的能力,“等待”對他們來說,如同自己穿衣服一樣困難。
孩子認知能力和行為能力的發(fā)展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讓他們在自己能力范圍內學習守規(guī)矩,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父母為孩子立規(guī)矩,首先應對孩子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心知肚明;而對其言行的規(guī)范,也應隨著其年齡的增長有所調整。
立規(guī)矩也有預備階段
那么,寶寶多大開始學規(guī)矩?相信不少父母把這項內容安排在3歲以后,理由是:到了這個年齡,寶寶就能理解一些簡單的概念了。但是,如果真的等到3歲以后再把孩子的行為納入規(guī)范,會發(fā)現(xiàn)你的教育遲到了半拍,因為他已經“自由”得過了頭,并習慣于對你的約束大聲說“不”。
好習慣一定要從小培養(yǎng)。如果樹苗已經長成大樹,再想修枝就晚了。所以,爸媽們不妨把1~2歲看成寶寶學規(guī)矩的“預備階段”,從1歲起一點一點地把“規(guī)矩”有意識地滲透給寶寶,以便日后更容易為孩子的行為在“可以”和“不可以”之間劃一條清楚的界限。
試試這樣立規(guī)矩
劃定界限
場景1:插座里有什么
適應年齡:1歲半以上
1歲10個月的桐桐想聽故事,媽媽隨手把故事機的插頭插進插座,再一按鍵,聲音就出來了。桐桐歪頭看看故事機、又看看電插座,特別好奇。等故事講完了,媽媽拔下插頭,去拿玩具。就一轉眼的工夫,桐桐把他的小手指頭伸進插座,接著“哇”的一聲大哭起來!
媽媽的做法:
讓表情說話
1歲多的寶寶理解力還處于萌芽狀態(tài),與他們的認知能力并不同步。所以,讓他看懂你的表情,除了告訴孩子哪些是不能做的,還要把你的要求直接演示給他看。比如,應對桐桐的行為,最有效的方法是:媽媽用力拍一下他的小手,告訴他插座有危險,并生氣地看著他;也可以找一些被電擊傷的孩子的圖片,加深印象,讓他明白不能這樣做。
溫故知新
這么小的寶貝就是“沒腦子”,你剛剛告訴了他不能摸電源插座、不能去抓剛剛煮熟的雞蛋,可不出10分鐘他就忘得一干二凈。耐心地重復同一條規(guī)則,是父母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因為,如果你一次指出孩子的錯誤,而對其他幾次視而不見,那孩子心里必定會感到疑惑:我這么做究竟是對還是不對?為了徹底搞清楚這個問題,他會不停地嘗試再做一次。所以,給孩子重復“規(guī)矩課程”,有助于他“溫故而知新”,把一些知識和規(guī)則積累下來,慢慢學會避免危險、保護自己。
美媽點評
不要以為孩子答應“知道了”,就真的明白了。1歲多寶寶的理解力還停留在很低的水平,當他以點頭的方式做出回應時,實際上他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危險也就不可能因此被完全杜絕,限定游戲區(qū)域和行為禁區(qū)是個不錯的辦法。
言出必行
場景2:什么時候吃飯我做主
適應年齡:2歲以上
媽媽叫朵朵吃飯,朵朵只顧玩她的音樂娃娃,頭也不抬。媽媽大聲說: “快來吃呀。”叫了幾遍,朵朵依然專注于她的娃娃,媽媽忍不住端著飯菜坐到朵朵跟前,把半只蝦喂進朵朵嘴里。
媽媽的做法
把后果擺在孩子面前
到了就餐時間必須坐在餐桌前吃飯,這是孩子一定要遵守的規(guī)矩。做不到會怎樣?這個后果在立規(guī)矩時就該明確地給寶寶描繪出來。就像朵朵不吃飯,媽媽的警告就是: “再不來吃,我們把大蝦全吃光,你今天就吃不到了!”
說到做到
如果朵朵堅持玩娃娃,那么等她想吃時,媽媽就平靜地告訴她,因為她沒有按時吃飯,大蝦被家人吃完了,要想吃,只能等明天做新的了。父母要讓寶寶明白,吃飯是自己的事。每日三餐要定時定量,如果寶寶一頓不吃,就必須等到下一頓,切忌稍后用大量零食來補充。這不僅能讓寶寶體會一下“饑餓感”,更重要的是讓寶寶明白,如果不吃,就真的會餓肚子。
展示優(yōu)雅的餐桌禮儀
吃飯的時候,為孩子演示優(yōu)雅的餐桌禮儀,比如嚼東西的時候不發(fā)出聲音、不在盤子里扒拉來扒拉去,不一邊吃一邊看報紙……讓孩子知道吃飯不僅是為填飽肚子,也是一種精神享受,還是難得的與家人朋友溝通、表達情感的美好時段。
美媽點評
媽媽們經常抱怨寶寶不聽話,實際情況卻是自己說話不算數(shù)。類似的現(xiàn)象其實隨處可見,比如請寶寶收玩具,如果寶寶不聽,一些媽媽會一邊發(fā)牢騷一邊自己收。再比如明明說好在小朋友家只玩半個小時,時間到了寶寶一鬧,媽媽多半會妥協(xié)。
在吃飯問題上,這一點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因為父母總是怕餓著寶寶,像“再不來就不給你吃”這樣的話通常只為嚇唬孩子。“說到做到”不僅能樹立父母在寶寶心中的權威,也教育了孩子:爸爸媽媽尊重寶貝的選擇,但寶貝要接受因此帶來的后果。
彬彬有禮
場景3:叫大人的名字太好玩了
適應年齡:2歲以上
“我叫豆豆,奶奶叫什么名字呀?”“奶奶叫張蓉。”過了一會兒,奶奶正和爺爺說話,就聽見豆豆說:“張蓉,我想吃巧克力!”奶奶沒聽見,豆豆就跑過來,又說了一遍:“張蓉,我想吃巧克力!”奶奶先是愣了一下,接著忍不住大笑起來:“瞧這孩子,怎么叫起奶奶的名字來了?”在以后的日子里,豆豆不僅這么稱呼奶奶,有時也大叫爺爺?shù)拿帧?/p>
媽媽的做法
告訴孩子“長幼有序”
《三字經》講,人要“習禮儀”, “兄則友,弟則恭”,長幼有序。父母在第一時間,讓孩子知道,直呼長輩的名字,是不尊重長輩的行為。父母家人最好能在寶貝剛剛學說話起,就教他見人要打招呼、問好;對長輩要有稱呼,即便是比自己大一點兒的孩子,也應以哥哥姐姐相稱。
不打斷人家的談話
發(fā)現(xiàn)孩子有這個毛病,媽媽要啟發(fā)他想一想:“如果寶寶在和媽媽說你覺得重要的事時,奶奶總是過來打斷,你會高興嗎?”引導孩子換位思考,讓他知道被別人打擾是很不開心的事情,這種行為也不禮貌。然后再給他立下規(guī)矩:你有要求,也要先等爺爺奶奶說完話再說;如果有急事,可以說:“奶奶,先打斷一下,我想……”立規(guī)矩的時候,父母的態(tài)度要嚴肅、語氣堅決,以便他能從你的面部表情中感覺到這些話是必須聽的。
美媽點評
寶寶有許多不良習慣其實是大人無意中養(yǎng)成的。比如說覺得好玩,就不去制止小寶寶打人,或者讓小寶寶叫大人的名字,而不是禮貌的稱呼。大人無原則的寬容,往往使孩子自由得過了頭。其實,小寶寶不懂規(guī)矩,是大人沒給他立規(guī)矩。
適可而止
場景4:我就要接著玩iPad
適應年齡:3歲以上
3歲半的嘉嘉從幼兒園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打開iPad玩游戲,1個小時過去了,媽媽端來一盤水果給他吃,順手拿走了iPad。嘉嘉立刻從沙發(fā)上跳下來,去奪媽媽手里的iPad。媽媽不給: “已經玩很長時間了,該讓你的眼睛歇歇了。”嘉嘉“哇”地大哭起來: “不,我就要玩!就要玩……”
媽媽的做法
冷處理
對于孩子的哭鬧,媽媽可以先安慰或轉移其注意力,然后再耐心、簡潔地告訴他不能滿足的理由。如果孩子任性、繼續(xù)發(fā)脾氣,最好的辦法是置之不理,等他自己冷靜下來再做解釋,目的是不把自己放在與之對立的位置上,避免你們之間的沖突升級而達不到教育的目的。
如果寶寶在超市、商場或外面鬧著要買東西、耍賴,父母第一時間把寶寶強行抱離現(xiàn)場,讓他知道,不能買的東西,無論他怎么無理取鬧也得不到。
限定時間
在寶貝玩游戲之前,要限定時間,比如一次只能玩15分鐘。如果寶寶不會看表,最簡單的辦法就是使用鬧鐘,告訴他鈴聲響時就要停止,并在到規(guī)定的時間前兩三分鐘提醒他一次。
美媽點評
幼兒沉溺于電腦游戲有諸多弊端,千萬不要因為孩子的哭鬧而對他的無理要求放行。因為,如果你禁不住心軟——“就這一次吧”,你的孩子就會斷定,當媽媽說 “不”時,其實意味著“還有機會”。很多時候,孩子以這種方式“刺探”你的反應,你的妥協(xié)只會使孩子得寸進尺,最后的結果只能是你節(jié)節(jié)敗退。
越是喜歡的東西,越是要有節(jié)制。從小教孩子懂得“自我控制”,長大后才能“自己管住自己”,成為一個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人。
TIPS:美媽提示
簡潔明了
寶寶的理解力不會“拐彎兒”,所以,你立的規(guī)矩要直接、明白、簡單和容易操作。同時,在保證要求一清二楚的前提下,別忘了用三言兩語講明立規(guī)矩的意圖,便于孩子理解你的要求。
規(guī)矩人人遵守
規(guī)矩是全家統(tǒng)一的行為準則,這就意味著父母的行為也不能犯規(guī)。如果你要求孩子有禮貌,自己就得把“請”、“謝謝”時常掛在嘴邊,遇事謙讓、待人溫和;規(guī)矩也有不分時間地點場合的一貫性,不能今天這樣、明天那樣,或在家一套,在外邊又是一套。
別忽略安慰與獎勵
為了確保孩子守規(guī)矩,父母要細心,隨時發(fā)現(xiàn)孩子做得好的地方,給予獎勵。事實上,無論對孩子還是我們自己,保證遵守規(guī)則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持續(xù)加深印象。另外,當你教訓了不聽話的孩子之后,別忘安慰那顆“受傷的小心靈”,告訴他盡管你不喜歡他的行為,但你依然愛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