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糊的中藥棄之不可惜

本文Tag標簽:用藥誤區(qū)??

  將中藥方劑煎成湯劑,這是服用中藥最常用的方法。但是煎藥時,往往一個不注意,便把藥給熬糊了。此時有很多人會依舊將藥汁濾出來,照舊服用。雖然依舊是藥,但其實這藥已不是本來的藥了。原因并不在于藥效打了折扣,而是藥性發(fā)生了本質的變化。所以,在煎藥時如果不慎煎糊了,就應棄掉不用,否則會產生意料不到的后果。

  煎藥的過程既是一個將中藥方劑中各味中藥的有效成分加熱溶解的物理過程,也是一個加熱條件下的化學過程。由于方劑一般都由多味中藥配伍組成,因此煎藥是一個很復雜的多元物理化學過程。在正常的煎藥過程和過度的煎糊過程中,會發(fā)生一些不同的化學反應,從而使藥物的性征發(fā)生變化甚至逆轉。

  如大黃這味中藥,短煎(后下)可起攻積導滯、瀉火涼血、活血祛瘀、利膽退黃的作用;久煎則變成澀腸止瀉的作用;煎糊時變成了大黃炭,藥性變成止血作用。大黃由于煎熬情況的不同,產生3種完全不同的作用。

  煎糊了的中藥,多數成分已被炭化,其有效成分也被破壞,藥性可能會發(fā)生很大變化,已失去了治療作用,棄之不足可惜。

  由此可見,中藥不能煎糊,各味中藥煎熬時間的長短也很有講究。如麻黃、桂枝、薄荷等要短煎(后下);龍骨、牡蠣、赭石等要長煎(先下);人參、羚羊角、犀角等則可反復多煎幾次。

還有疑問嗎?請留下您的問題,15分鐘內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