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曾經(jīng)有一位母親因為兒子考砸了而傷心,來向我傾訴:“兒子上初一,自從知道期中考試成績后,我和他都是心事重重,吃飯也是食之無味。我兒子有點敏感,并且有完美主義傾向。聽說昨天的體育考試中,他一向擅長的跳繩竟然得了零分。我想他可能是過于緊張了,所以我想請教法師如何才能讓孩子和我活得更輕松。”
我問她孩子期中考試考了第幾名,得知是班上的第八名。既然是全班第八名,那媽媽和兒子怎么還會不開心呢?
“考得很好啊,兒子!你已經(jīng)是中等偏上的水平啦!”如果媽媽這樣拍著孩子的肩膀鼓勵孩子,那么媽媽和孩子都不會有心理負擔。相反,如果對孩子取得的成績不滿意,那么不光是孩子會感到疲憊,媽媽也會覺得累。媽媽不用說出來,通過表情孩子就能看出媽媽的不滿。孩子會因為過于在意考試成績而有心理負擔,媽媽在看到成績的那一刻也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表情。
孩子平時擅長跳繩,但是考試的時候卻因為過于緊張一個都跳不出來,這說明孩子已經(jīng)非常敏感了。媽媽越是責怪孩子考得不好,孩子的心理負擔就越重,考試時即使會解的題目也容易出錯。
“三十五名學生中考第八名,已經(jīng)進了班級的前25%了,那些排名落后于你的學生可怎么辦?。?rdquo;像這樣,不要太看重孩子的成績,鼓勵孩子才是最好的方法。
很多父母認為孩子學習好是必須的,這樣我就不由得為那些學習不好的孩子擔心。第五名雖不如第一名,但是比起第十名卻好一些;第十名比班級倒數(shù)好得多;班級倒數(shù)總比不愿意上學強一些;僅僅是不愿意上學又好過在外面惹是生非。
當我們遭遇更大的不幸時才會珍惜眼前的幸福,也才會明白擁有才是真正幸福的道理。
上面說的這個孩子對學習產(chǎn)生了被迫心理,嚴重的話可能會導致精神失常。這時候,為了孩子,媽媽應該泰然自若,冷靜地處理。
孩子如果學習到深夜,就告訴他成績也不能當飯吃,讓他早點休息。如果非要學習到很晚,就告訴他睡眠不足反而會發(fā)揮失常,晚上好好睡一覺,第二天好好發(fā)揮就可以了。盡管媽媽一再囑咐他早點休息,孩子還是會關(guān)上門,悄悄在房間學習。
我上小學的時候,家里還用著煤油燈,十升煤油需要維持一年。因為要節(jié)約用油,晚上必須趕快寫完作業(yè),熄燈睡覺。
所以,如果晚上想看書,我就想辦法用毯子擋住燈光,防止光從門縫兒漏出。父親催我睡覺,我嘴上應著,然后繼續(xù)看書學習。
有時候,父親看到我放學回家后仍然在學習,就拿起棍子教訓我:“學習有飯吃還是有錢拿!趕緊出去割草!”于是,我就挎著籃子上山,瞞著爸爸在山里繼續(xù)學習。
雖然我也討厭考試、討厭學習,但因為父母的阻止,反而更加珍惜學習的機會。
孩子的求知欲是在自我需求的力量下自發(fā)產(chǎn)生的。但是,父母卻在孩子的求知欲產(chǎn)生之前過度地督促孩子,使孩子厭倦了學習。所以,要解開癥結(jié),父母必須從自身做起。
讓孩子在信任中成長
我曾經(jīng)給一個孩子當過家教,他的父母花了高額費用為他每一門功課都請了家教。我因為沒有時間曾經(jīng)拒絕他們的邀請,但是后來在他們的強烈要求之下,我還是去了。孩子是高考落榜的復讀生,我輔導了他一兩個月,仍不見他的學習積極性有任何提高。
父母都忙著各自的事情,他們自認為花錢給孩子請家教就是關(guān)心孩子、支持孩子。盡管家境富裕,但孩子卻沒有一點求知欲望,還成天一副苦大仇深的表情。
看著沒有絲毫學習積極性,干坐著發(fā)呆的學生,我決定收起書本,晚上和他去爬北漢山。
晚上八點開始爬,十一點到達山頂。下山的時候,我不小心扭到了腳,無法繼續(xù)步行下山。
無奈之下,孩子只能一會兒背我一會兒攙扶我,走走歇歇,好不容易才下了山。那時,已經(jīng)是凌晨四點。孩子為了攙扶我下山也已經(jīng)筋疲力盡。
但是,從那以后,這個孩子徹底改變了。原本沒有朝氣甚至目光呆滯的孩子,眼睛變得炯炯有神,整個人也有了活力,并且有了學習的積極性。
心態(tài)一旦改變,就能集中精力學習。最終他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了理想中的大學,孩子的父母對我非常感激。
孩子的學習不僅僅靠督促,還需要刺激,為他提供動力,讓他吃點兒苦,或者經(jīng)歷一次艱辛的旅行,讓他體驗自己克服困難的感覺。
為此,父母必須犧牲時間和精力,只是責罵孩子或者找家教并不能解決問題。比這些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在最艱難的時候產(chǎn)生求生欲望和克服困難的勇氣。
沒有渴望和動力的孩子缺乏自信,孩子必須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如果只是按照別人的意志活著,孩子就會失去自己內(nèi)心的靈魂。
這便是父母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玩偶,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的結(jié)果。
自己克服困難的過程能夠讓孩子成長。這一點,從蘇迦達學院的學生身上就可以看出來。
在印度的貧民窟,父母沒有能力讓孩子接受正規(guī)教育,設立在貧民窟內(nèi)的蘇迦達學院便承擔起為這些孩子提供教育的責任。
貧民窟的孩子,一般小學畢業(yè)后便出去打工,只有極少數(shù)的同學主動要求設立初中讓他們繼續(xù)學習。于是,我提議:“如果在你們的村子里辦一個幼兒園,你們愿意當幼兒園老師,照顧小孩子嗎?”
“愿意!”孩子們都異口同聲地答應了,并且決定上午當幼兒教師,下午學習初中課程。
一年后,還只是初中生的孩子們好像一下子長大了。小學六年級時還是小毛孩兒,才上初中一年就突然變得懂事很多。
僅僅一年幼兒教師的經(jīng)歷,就能讓這些孩子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因為需要監(jiān)督幼兒園小朋友洗手,他們自己的衛(wèi)生狀況也得到了改善。
十七個村子的幼兒園,共有小朋友一千八百余名,村子里的一百名初中生則是所有幼兒園的全部師資力量。包括點名、課間加餐等一切工作都能井然有序地進行。升入高中后,他們還繼續(xù)教一年級學生;考入大學后便開始給小學高年級和初中的學生上課。所以,盡管這里沒有一名持有教師資格證的正規(guī)老師,學校仍然能夠正常運轉(zhuǎn)。
印度不重視出勤率,但進入初中和高中前的升學考試卻很重要。公辦學校的學生只有一兩名學生能達到一級,而我們學校的學生大部分都能取得一級的好成績。
小學階段,韓國學生明顯比印度學生要聰明;上了初中后,雖然韓國學生的成績?nèi)匀槐扔《葘W生好,但印度學生更加獨立,能夠做到自力更生;到了高中和大學時,韓國學生仍然是小孩子,但是印度學生不僅可以主導自己的人生,還能夠幫助別人。
充分地信任孩子,并且讓他有所擔當,孩子一定會有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