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自己家的奶奶或外婆,總比外面請的保姆好呢?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祖母(包括奶奶和外婆)帶幼小孫子,跟保姆替別人照顧幼兒,在心態(tài)和教育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愛心不同
祖母跟孫子血源相同,小孩子即使長得不夠可愛、不夠聰明,在祖母的眼里仍然是世界上最優(yōu)秀的。然而保姆呢?人家可是客觀且誠實的。她可能當著寶寶的面說:“這孩子長得蠻可愛的,可惜好像不怎么聰明。”或說:“這孩子又黑又瘦,像她媽媽,以后長大也漂亮不到哪兒去。”想想看,兩三歲的小寶貝,他的人生才剛開始就這樣被無情地否定,甚至連他心目中最美麗的媽媽也被否定呢!保姆的無心常會傷到孩子的自信與自尊,因為保姆的愛心不是自然的親情,容易疏忽。
●家風不同
每一個家庭有每一個家庭不同的價值觀、審美觀、衛(wèi)生觀念、道德觀念和行為范疇,甚而連舉止動作和禮貌、語氣、口頭禪等也各自不同。幼兒的模仿力極強,像海綿一樣容易吸收,生活環(huán)境里有什么,就吸收什么。
所以在保姆家里成長的孩子,從有形的言談舉止到無形的思想觀念,感情,全都會像保姆而不像自己的父母或自己家的親人。也許有人會說,幼兒只有白天在保姆家,晚上和假日都在自己家。但別忘了,晚上回家,吃完飯洗個澡就要哄他睡覺了,假日也多半會帶出去買東西或到郊外走走,哪有時間讓幼兒在家里學什么家風呢?
更值得憂慮的是,一個人的人格,多半在幼兒期形成,幼兒期吸收的東西往往根深蒂固,以后很難改變。所以盡量讓幼兒在自己家成長吧!如果經濟負擔得起,要請保姆就請到自己家里,或是找個按時計酬的幫手,每天到家里來幫忙祖母幾個小時,也是一個好辦法。
●認知期的學習機會不同
兩三歲的幼兒,對生活環(huán)境里的任何事物都感到好奇,會去觸摸、探索,因此很容易發(fā)生危險。而保姆最怕的就是幼兒跌倒摔傷,對雇主無法交代,所以經常抱著幼兒,較少讓他自由活動,或從事觸摸和探索的認知活動,如此就影響了孩子智力的成長,如果遇到這樣的保姆,那損失可就大了!
況且保姆隨時可能宣布辭工,幼兒常換保姆,容易養(yǎng)成疑心重、不敢相信別人的性格。幼兒的生活環(huán)境安定,情緒穩(wěn)定,才能安安心心、全力以赴地從事各種學習??傊?,祖母帶孫子當然辛苦,但是為了培育優(yōu)秀的下一代,是絕對值得的!
●要教、不要寵
祖母愛孫子、寵孫子乃人之常情。為什么祖母會寵孫子呢?主要原因是人到了當祖母的年齡,體力已差,脾氣也較為溫和,自然懶得教,也獺得管愛哭又愛鬧的幼兒。例如孩子哭著要吃第三、第四顆糖,本來應該堅持只能給他吃兩顆,但是一般祖母愛清靜,禁不起吵鬧,為了堵嘴就輕易地給了。其實該堅持的時候不堅持,幼兒永遠也教不乖。
至于教,簡單的說,就是教一切良好的生活習慣。對兩三歲的幼兒來說,每一個動作、行為、觀念,都是最初的學習。如,說謝謝、吃飯的規(guī)矩等等,一開始就正確地教,直到習慣成自然,那就終生受用不盡了。
孩子稍大,還要繼續(xù)教收拾東西、物歸原處、自己穿衣鞋、飯前洗手、睡前刷牙、按時上床等基本生活習慣,以及排隊、守規(guī)矩、樂于助人等好品性,好讓孩子有能力、有信心適應外面的團體生活。
●不與幼兒的母親搶愛
祖母常愛問小孫子:\\\"愛媽媽,還是愛奶奶?”其實,這是存心為難孩子,哪有幼兒不愛自己母親的呢?然而代替幼兒母親辛苦帶孩子的祖母,潛意識里總有些不甘心,因此會在無形中想占有孫子的愛,而當著小孫子的面,批評、數(shù)落起他的母親來。例如說:“你媽才不知道你有沒有衣服穿,有沒有東西吃呢!”
老人家刻意強調自己的重要,是沒什么不對的,不過,祖母幫忙帶孩子是暫時的,而孩子跟母親一起生活是長久不能分離的。別忘了,祖母是在“幫忙”帶孩子,而不是在“爭奪”占有孩子。告訴小孫子,媽媽太忙不能照顧他,而不是不愛他、不關心他,讓他體會而更愛媽媽,那才是懂得教育的好祖母。
●管教態(tài)度要一致
職業(yè)婦女不能全心照顧孩子,對孩子總有幾分愧疚感,因此不忍心嚴格管教孩子,尤其想到好不容易有空和孩子相處,怎么舍得為小事指責孩子而破壞了氣氛呢。
如果為了“搶愛”,祖母想指導,母親卻要替孩子說情;祖母規(guī)定“不可”的事,做母親的卻在背地里偷偷答應、允許,那就變成雙重標準,幼兒怎能學習正確的行為呢?一切都在初學階段的幼兒,非常需要肯定而明確的行為規(guī)范和學習范本,大人的管教態(tài)度和獎懲標準要一致,幼兒才有得依循。否則孩子學會了左右逢迎,或利用大人弱點的狡猾觀念,變成不單純的孩子,以后要教育他就很難了。
●拾回童心
祖母帶幼兒細心,安全可靠。但是祖母年紀老,手腳不太靈活,有時候會限制孩子的天性,為了怕危險,成天把孩子關在房間里,孩子會變得膽小而畏縮。所以做祖母的要隨時提醒自己拾回童心,想想自己小時候是怎樣玩、怎么跑跳的,設身處地的為孩子著想,那就不會無端限制孩子的行動和自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