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就是不強為、不妄為,就是按規(guī)律去做。今日教育出現(xiàn)的問題,許多都與違背規(guī)律的強為妄為有關。無數(shù)個走上歧途甚至絕路的孩子,都是父母或教師太有作為的悲劇作品。
競爭是當今社會中最常見的現(xiàn)象,在孩子們的世界里也是如此,爭寵愛,爭職位,爭分數(shù)比比皆是。您覺得這種現(xiàn)象正常嗎?
這使我想到了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哲學家老子。他一生只有《道德經(jīng)》五千言,卻文約義豐,影響深遠。雖然他沒有專門論述教育,但其辯證的思想,即使對于今天的教育也有巨大的啟示作用。首先值得三思的是老子“無為”的理念。
在《道德經(jīng)》第二章里,老子在論述了美與丑、善與惡等事物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之后說:“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边@段話的意思是:“因此,圣人用無為的態(tài)度來對待一切問題,實行不言的教導;任憑萬物生長而不加以干涉;生養(yǎng)萬物而不據(jù)為已有;為萬物盡了力而不自恃己能;功成業(yè)就而不以此自居?!保悋鴳c、張養(yǎng)年注譯,下同。)
這段話的核心是“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這也是老子首次提出“無為”的概念。必須指出,老子的“無為”之說并非無所作為,而是指按照自然界的規(guī)律去做事,像圣人那樣,用無為的手段達到有為的目的。
1996年,我在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主持了一項大型調研,即中國城市獨生子女人格發(fā)展與教育研究課題。調查發(fā)現(xiàn),全國約50%的城市獨生子女學習過鋼琴等樂器,其中10歲及10歲以下占同年齡人群的61%;11歲占61.3070;12歲占57.1070;13歲占51.1%;14歲占47%;15歲及15歲以上占42.7%。
我的女兒5歲學鋼琴和手風琴,也是眾多琴童之一,所以,我深知琴童的感受及其父母的心思。1997年中央音樂學院對3297名琴童父母的調查證實:50%的琴童受到比其他孩子更為嚴厲的管教。調查發(fā)現(xiàn),11.4%的父母有時為學琴打罵孩子;21%的父母經(jīng)常威脅孩子;33.3%的父母偶爾會為此打孩子;40%的父母在孩子學琴時批評多于鼓勵;至少44%的孩子因不“聽話”經(jīng)常受到父母批評;47.4%的琴童很少有玩的時間。
將心比心的我絕對相信,琴童的父母和其他的父母一樣愛孩子,更關心孩子的發(fā)展,只是不容回避一個尖銳的問題:這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關心”和“愛”呢?
當我的女兒在鋼琴前顫抖和流淚的時候,我的心一樣處在煎熬之中。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和反思,我發(fā)現(xiàn),不是女兒不喜歡鋼琴,也不是女兒一定學不好鋼琴,而是沒有找到適合她學習的方法,如果硬逼她學下去有可能傷及孩子心靈。于是,在與女兒協(xié)商之后,我們終止了孩子的學琴。女兒恢復了自由,重現(xiàn)了笑容。
在《道德經(jīng)》第四十八章,老子進一步闡述了“無為”的思想。他說:“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币馑际钦f:“如果能夠做到無為,即不妄為,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為。治理國家的人,要以不騷擾人民為治國之本,如果經(jīng)常以繁苛之政擾害民眾,那就不配治理國家了?!?/P>
也許可以說,無為的思想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科學發(fā)展觀。無為就是不強為,不妄為,就是按規(guī)律去做。今日教育出現(xiàn)的問題,許多都與違背規(guī)律的強為妄為有關。無數(shù)個走上歧途甚至絕路的孩子,都是父母或教師太有作為的悲劇作品。
自由是天才成長的搖籃。在人類歷史上,許多科學巨匠的成功,都得益于父母的無為無不為。發(fā)明大師愛迪生的故事尤為經(jīng)典。
2005年是全世界享受電燈光明120周年,誰不感激它的發(fā)明者——偉大的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然而,1855年,8歲的愛迪生上學僅3個月,就被老師開除了,理由是他“是個不折不扣的糊涂蟲”。
原來,愛迪生連續(xù)在考試中倒數(shù)第一,而且怪問題太多。譬如,老師教學生念字母把A念“ei”,他就問:“老師,A為什么要念做ei呢?”老師又教1+1=2,他又問:“老師,為什么1+1=2呢?”老師氣壞了,用竹片打他的頭,罵他“糊涂”。
愛迪生的母親也當過老師,她在與校方爭論無效的情況下,自己承擔起教育兒子的重任,其方法正是無為之法。她發(fā)現(xiàn)愛迪生對物理、化學特別喜愛,就專程上街買來《自然科學與實驗科學入門》,又把地下室借給兒子當實驗室,任由他大膽探索。
誰也想不到,愛迪生的第一個科學實驗計劃,竟是讓人在空中飛翔!他相信:如果在人體里充上比空氣還輕的氣體,那么,人就一定能像氣球一樣飛向天空。于是,他選擇了一種爆發(fā)劑,據(jù)說用它可以制造比空氣還輕的氣體。他又鼓動好朋友奧池:“你想飛不?想飛,我有辦法讓你飛!”奧池一向佩服愛迪生,就口服了爆發(fā)劑,結果人沒飛起來,肚子卻疼得讓他滿地打滾。自然,愛迪生的母親承擔了責任,請醫(yī)生為奧池治療,又向他父母賠罪道歉,還教訓自己的兒子。但是,母親依然沒有剝奪兒子做實驗的權利。而正因為如此,愛迪生一步步走向了成功。
事實證明,愛迪生的母親因無為而成大為,恰恰在于尊重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和特點,并創(chuàng)造條件讓其把潛能變成了一項項有益于人類的發(fā)明。
我想,真愛孩子就要尊重孩子,尊重孩子就要了解孩子。只有做到對孩子既了解又尊重,父母和教師們才會像明智的農(nóng)夫一樣,是花兒讓花兒開,是麥子讓麥子長。當然,也可以嫁接,還可以轉基因等等。但是,再平庸的農(nóng)夫也不會奢望,明明種下的是一顆麥子,卻要麥子長成果實累累的大樹,這是再怎么施肥也難以如愿的。
英國的一位學者曾這樣描繪不自由的教育造成的后果:不自由的教育導致的結果是不能充分自由地生活。這種教育幾乎完全忽視了生活中的情感因素,因為這些情感是充滿活力的,所以不讓它們去表現(xiàn)必然會導致生活的虛偽和丑惡。在教育的作用下,他們的腦袋縱然發(fā)達,但情感上卻一貧如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