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鮮為人知的戈爾巴喬夫在相當快的時間里登上了執(zhí)政舞臺。鑒于1987年戈爾巴喬夫在國內(nèi)與國際舞臺上十分活躍,美國著名的《時代》周刊將其立為本年度“世界風云人物”。而他的夫人賴莎,也被當作前蘇聯(lián)當代新女性的象征,伴隨戈爾巴喬夫在國內(nèi)外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引起廣泛的注意。
1950年,19歲的戈爾巴喬夫到全國最高學府——莫斯科大學深造。并在這里結識了賴莎。賴莎比戈氏小1歲,其父親是鐵路系統(tǒng)的職工。她當時在莫斯科大學攻讀哲學。賴莎秀麗、聰慧、文雅、大方,充滿魅力,又熟諳人情世故,所以令一大批追求者傾倒。戈爾巴喬夫在眾多追求者中好不容易開辟出一條通道才同她結識。他是在一堂交際舞課上和賴莎邂逅并熟識的。一見面,風度翩翩、一頭棕發(fā)的戈爾巴喬夫就被迷人的賴莎吸引住了。其實,戈爾巴喬夫不因賴莎文化修養(yǎng)比他高而自卑和退縮,他以這種成竹在胸的態(tài)度取悅了賴莎,這是很不容易的。要知道,賴莎可是個富有獨立意識的女性。
兩人熟悉后,賴莎經(jīng)常攜戈爾巴喬夫出沒于戲院和歌劇演出廳。戈爾巴喬夫?qū)λ钌蠲詰?。而賴莎也十分欣賞戈爾巴喬夫知識淵博,穩(wěn)健成熟,政治才干和尊重婦女這幾點。特別是戈爾巴喬夫尊重婦女這一條在賴莎看來是不容忽視的美德,它同她身邊那些男子古板、機械的態(tài)度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戈爾巴喬夫同室的學友為了給這對戀人創(chuàng)造相聚的條件,制訂了一個特殊的日程表貼在房門上,安排每個學生每周有一個小時的時間款待女朋友。按協(xié)議,這一個鐘頭時間,其他人去別的地方呆著。為掩人耳目,幽會時間被稱為“打掃衛(wèi)生時間”而堂而皇之地寫在日程布告上。到了1954年,戈爾巴喬夫戰(zhàn)勝了所有的競爭對手,贏得了賴莎的一顆芳心,他們正式結婚了。
他倆的婚禮與眾多學生一樣,場面樸素,花錢極少。儀式完畢后,新郎、新娘在斯特羅明卡宿舍區(qū)學生食堂一角同30來位朋友簡便地吃一頓飯,也談不上度什么蜜月。洞房就是戈爾巴喬夫原來住的那間集體宿舍,新婚之夜,其他室友均轉移到別的宿舍住宿,把地方讓給這對新人。第二天,賴莎就回到自己的房間。整整過了幾個月,當莫斯科大學新樓內(nèi)增設了家庭宿舍房間后,年輕的小兩口才終于有機會過上正常的夫妻生活。第二年夏天,他們兩人口袋里裝著大學畢業(yè)文憑,啟程赴戈爾巴喬夫的家鄉(xiāng)——斯塔夫羅波爾市工作,在那里一住就是23個春秋。在這么漫長的歲月里,戈爾巴喬夫充分地鍛煉了自己的政治才干,逐步走上了領導職位。他.和賴莎的愛情也更加成熟和融洽。
1978年,戈爾巴喬夫被選為蘇共中央書記處書記。秋天,戈爾巴喬夫和賴莎打點行裝,回到了他們闊別多年的莫斯科。從此,戈爾巴喬夫花費了7年的時間,終于擔任了蘇聯(lián)的最高領導——蘇共總書記。
斯塔夫羅波爾地區(qū)很偏僻,信息不通。在戈爾巴喬夫夫婦居住的20多年間,好學上進的賴莎不安于現(xiàn)狀。她在當?shù)匾凰鶎W校當教師,并始終堅持執(zhí)教,直至離開斯塔夫羅波爾。她還從事社會學領域的研究工作,并成為這方面研究的一個先驅(qū)者。1967年,她根據(jù)自己在斯塔夫羅波爾所做的調(diào)查,就“集體農(nóng)莊農(nóng)民日常生活的新現(xiàn)象”這個題目寫了一篇論文,因而被授予哲學博士頭銜。凡是讀過賴莎這篇論文的人,都覺得她獲得如此殊榮是理所當然的。
這篇學術論文似乎是賴莎大學生涯達到頂峰的標志。1978年,她隨丈夫一回到首都,便取得了有資格在莫斯科大學開設講座的副教授頭銜——一個為眾人覬覦的工作崗位。從此,她始終堅持在學校授課,直至1985年,戈爾巴喬夫出任黨中央總書記為止。1985年,她徹底結束了教學生涯,從此投身于一項新的全日制工作——當“第一夫人”。
1984年,賴莎陪同剛提升為政治局委員的丈夫訪問英國,給英國人民留下了既有文化素養(yǎng),又熟諳交際技巧的良好印象。當訪問即將結束時,戈爾巴喬夫和賴莎被邀在瑪格麗特·撒切爾夫人府上同女主人及其丈夫丹尼斯共進晚餐。席間,戈爾巴喬夫陶醉于訪問取得的成功,情緒興奮,侃侃而談。當賓主談及工人階級的時候,戈爾巴喬夫宣稱“在我們蘇聯(lián),大家都是工人。”
“不對?!狈蛉速嚿驍嗨脑捳f,“你就不是工人,你是法律工作者!”
戈爾巴喬夫急忙改口附和道:“你說的也許有道理,這不過是個社會學名詞問題?!?/P>
在此次英國之行的眾多令人回味的事件中,這番對話無疑最使人感到驚訝。一位蘇共政治局委員的夫人竟敢駁斥丈夫的言論,這件事本身就足以讓人國瞪口呆。況且,她敢于在大庭廣眾場合這么做,更是前所未有的奇聞。賴莎應付自如,戈爾巴喬夫則寬宏大度,順從她的見解。這是個信號,預示著那些一向無視前蘇聯(lián)領導人妻子的人們從此必須對賴莎刮目相看。賴莎富有獨立意識,決不甘心隱身于丈夫的影子之中。這次在撒切爾夫人官邸筵席上所作的非凡表演就是個起點,她以此為契機將一直致力于扮演——說的更貼切些是創(chuàng)造一西方熟悉的、而在前蘇聯(lián)又完全陌生的“第一夫人”的角色。的確,賴莎日后的形象就是如此。從靡爾曼斯克到布加勒斯特,丈夫所到之處,賴莎都陪伴左右,人們看見的她時而在華盛頓首腦會晤期間同里根夫人南希一起品茶,時而在’莫斯科為美國畫展剪彩……賴莎業(yè)已成為十月革命以來最引人注目的女性。對于戈爾巴喬夫來說,能有愛妻陪伴左右,顯然是一樁快事,因為賴莎的存在是他展開外交活動的一張必不可少的王牌。
然而,賴莎也成為一個最有爭議的蘇聯(lián)女人。她的許多同胞對她的穿著打扮、拋頭露面都感到有失體面、不合時宜,說穿了是大男子主義在作祟。
理論上講,從布爾什維克革命年代起,這個國家的婦女就取得了與男子相同的公民權和政治權利,此項原則已載入憲法。但實際上,這個國家依然由男人統(tǒng)治,男人們要求女人順從丈夫的意志。婦女們一天的時間總是安排的滿滿的,她們既要在外整天工作,還要在下班以后承擔幾乎所有繁重的家務勞動,所以她們參與社會活動的時間極為有限,女性對國家政治的影響很微弱。
領導人的妻子也是這樣。除個別例外,列寧身后的克里姆林富領導人的妻子都恪守隱姓埋名的清規(guī)戒律,頭號領導人的妻子談不上有什么公眾形象??v然有,她們在人們心目中,一個個只不過是肥胖、沒有風采的“好奶奶”,赫魯曉夫的夫人尼娜、勃列日涅夫的夫人維克多利亞和契爾年科的夫人安娜都是如此。
賴莎象征著一代新女性。她受過大學教育,屬于所謂“自由職業(yè)者”范疇。她的文化修養(yǎng)表明,她同丈夫一樣是個知識分子,他們是平等的。
1985年戈爾巴喬夫偕夫人訪問法國時,法國記者驚奇地注意到這樣一個細節(jié):在波旁宮國民議會大廳,戈氏準備發(fā)表演說。當他跨越通向高處講壇的一個個臺階時,身體搖搖晃晃。只見他四處張望,尋找賴莎。后來,他發(fā)現(xiàn)夫人早已在前排就坐,便滿懷深情地向她投去了一個眼色,同時臉上露出了笑容,似乎是說有賴莎在,他就放心了。次日,在晚宴上,賴莎告訴主人:“我能與米哈伊爾結合,真是幸運!我們倆是真正的朋友,也可以說是彼此心領神會。”